地心天象图使用说明

V1.1.0 版

地心天象图中星体位置计算以及星体冲合、东西大距等时间计算均使用了许剑伟老师的寿星天文历5.10版本中的星历和核心算法。在此,感谢许剑伟老师!

 

地心天象图的顶部是生成天象图的核心计算参数。主要包括查询的时间以及观察者所在经纬度。其中时间参数支持计算公元前722年以后的精准计算(与实历相符)。对于公元前722年以前的计算可能存在不准确。

地心天象图按照栾老师《行星与长期天气预报》书籍中记载的方法进行绘制。由视赤经、地心距天象图和视赤经、视赤纬天象图两部分组成:

 

1  视赤经、地心距天象图                    图2 视赤经、视赤纬天象图

图中行星的数据来自行星轨道的实时计算。默认显示当前时间太阳系主要行星和月亮、太阳的位置。图的外围标记有对应的视赤经刻度。另外还配套了二十四节气以及二十八星宿的位置。其中二十八星宿位置使用了 NASA的星历表进行实时计算。但由于二十八星宿中一些星体的数据缺失,加之历史上星宿恒星的变更,所以二十八星宿位置仅供参考。在天象图中滚动鼠标滚轮可以进行局部的放大缩小操作。放大后,也可使用鼠标左右拖动图形进行观察。图形全部采用矢量绘制,可以无限极放大缩小。

 

顶部控制栏中的显示星体轨迹开关,可以控制星体年轨迹的显示和隐藏。

 

 

 

打开后,地心天象图会显示指定时间段的星体轨迹:

 

 

此时地心天象图会呈现与书中相似的视图。同时顶部控制栏会显示额外的配置选项:

 

轨迹开始和结束时间控制轨迹绘图的时间段。程序会计算这个时间段内所选行星的实时轨道数据,生成行迹曲线(采样间隔单位为 1天)。

控制栏中的“间隔时间“可以设定图中行星轨迹上取样点的取样间隔。默认为10天,可以自行设置。

 

 

图三  轨迹上的取样点

 

点击取样点,可以查看该取样点星体的详细数据。点击后两个天象图之间会联动突出显示位置,方便观察:

 

 

点击详情窗口中的时间,可以快捷设置天象图到该时间点。

 

 

控制栏上的星体选择器,用来控制地心天象图上显示星体的数量。可以用来过滤暂时不想关注的星体轨迹。

 

 

行星轨迹上的“月亮”标记,表示该星体合月的时间。点击后会显示详细数据

 

行星轨迹上的“太阳”标记,表示该星体冲合日的时间。点击后会显示详细数据

 

 

行星轨迹上的“三角”标记,表示该星体顺逆留的时间。点击后会显示详细数据

 

是否标记星体冲合停留的位置,可以通过控制栏上的“显示冲合/停留”的开关来控制。

 

 

行星轨迹上的“黑桃”标记,表示该星体东西大距(方照)的时间。点击后会显示详细数据

 

是否显示东西大距、东西方照,可以通过控制栏上的“显示东西大距/方照”的开关来控制。

 

 

下图中红框标记的配置项修改后,都需要点击“重新绘制”按钮,才能进行重新绘制。

 

 

 

在天象图的下方,系统还提供了所选时间段星体引力变化的曲线图。

 

 

该曲线图仅依照万有引率定律来绘制。只考虑了地球以及目标星图的质量和距离。没有考虑行星之间的引力叠加,因此数据仅供参考。

 

 

点击引力图下方的图示,可以显示隐藏不想关注的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