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删除用户
高国梁
发布于 2024-01-27 / 383 阅读
0

对栾巨庆先生的纪念

对栾巨庆先生的纪念

高国梁  

2023年7月2日

 

         今天讲一下我跟栾巨庆老师学习的过程。栾巨庆先生已经离开我们有几年了,但他的学问和思想一直会流传下来,并且被我们所继承和发展。栾巨庆先生是一位民间的做长期天文与气象、地震预测研究的学者,在他的几十年中做出了很多的预测的成果,并且也写下了几本专著,使我们这些后人能够看到。

         我也是业余的天文气象和地震的研究者。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开始对地震这个问题有所关注,最初并没有接触到栾巨庆先生的研究。我是在陈一文先生的山风网络(sea3000.net,网站前几年已关闭了)上面了解了很多前辈的研究,其中有栾巨庆先生的一些研究。后来我就从孔夫子二手图书网站上买了栾巨庆先生的1983年的那本《星体运行与长期天气地震预测》的书,开始比较系统的学习他的行星与气候地震预测的方法。在那之后又加入了“天象与人间”的QQ群,是佟佩老师组织的,开始跟大家做一些交流。在那之后又跟佟佩老师跟陈一文先生接触,得知有栾巨庆先生早期的60年代手稿没有整理成电子版文字,所以就组织“天象与人间”的群友们一起把栾巨庆先生的手稿每人电脑上打字打出来了几页,把这本手稿电子版整理完成。在那之后,又买了栾巨庆先生在香港出版的《星体运行与长期天气地震预测》第二卷,这本书是李伯淳先生的国际天灾预测委员会资助的。虽然是在国内没法直接购买,但通过跟栾巨庆先生的儿子栾信民先生还是买到了这本书,里面有栾巨庆先生从1900年一直到2012年的这100多年的气象回顾验证,包括预测验证的数据,有大量的历史史实的资料在里面,是研究栾巨庆先生长期天文气候与地震的一本很好的资料。

         我在“天象与人间”QQ群中也认识了包括沈晓亮、录红勋,包括栾巨庆先生的关门弟子郭保礼,以及其他的很多网友,在这过程中相互学习借鉴。特别是沈晓亮很有心的把历史的和一直到2050年的天文数据做出了网上的电子版的地心天象图,赤经赤纬图,这些为我们后面做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一个基础。河南驻马店水利局的录红勋也在沈晓亮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些注释,能够比较方便的看出珠江、长江、黄河、海河以及东北地区的4大流域所对应的天象数据。录红勋还做了2019至2024年每年度的天文气象预测,并和1960-1965年天文气象灾害做比较,虽然有些预测与实际发生不符,如2022年夏秋季节长江中下游的大旱与预测不符,也没找出原因,但至少是对栾巨庆先生思想的继承和预测实践锻炼。这些都是大家所做的一些努力。 

        我主要是在继承了栾巨庆先生的关于天文与地震的一些思想,主要做地震的预测工作。

         我是从2019年夏天开始,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曾佐勋教授的群里面,在他的引导下开始做地震预测。我在做地震预测的过程中,最初只是用栾巨庆先生提出的行星区域对应的理论来做,开始用三星一线,行星和月球或者太阳,跟地球连线时,所对应的经度纬度去做预测和验证。在做的过程中发现,经度的对应是比较好的,但也有一些地震对应不上,那么就进一步的去探索。

        在这过程中我又发现任振球先生做的研究,就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任振球先生,他也提出了三星一线的引发气象灾害和地震灾害的原理。我在看了他的一些文章之后,从二手图书网站上买到了任振球先生去世前的一本论文集,它也是没正式出版的,但是里面有他比较完整的论文的。在看这个论文集的基础上,就进一步了解到,不单是要看太阳系内的行星,也要看黄道面附近的一等星以及强射电源,他们与行星或与月球、太阳等近地天体,与地球形成三星一线也会有比较强的作用。

在此之后,又进一步关注到小行星,近地的彗星,其实栾巨庆先生在他的书中也提到过彗星,包括哈雷彗星的近地重访会影响到地震,但进一步的探究他没有做很细。我在学习的过程中,预测实践中运用虚拟天文台,移动天文台等这些天文软件来去做预测,那么能够查到很多的近地彗星,它们与地球月球冲合产生地震进行预测。

       还有栾巨庆先生他提出的星体位置引起的地震,对应纬度区域有震期和无震期,我去做了一些验证,但是发现并不像他说的那样有规律,就是按照月球的赤纬度,月球赤纬角高的时候,应该它就在低纬度发震,或者是月球赤纬角低的时候,在高纬度它是可能发震。栾巨庆先生是认为地震是在地下的岩浆,受月球赤纬角影响,岩浆充裕的地方会凸起是不容易震,然后它周边的地下岩浆减少的地方的纬度地带会塌陷地震。但从我的验证来看,并不是这样,而是地震跟火山喷发类似,是有地下的岩浆受天体三星一线引起地下岩浆的上涌,导致地球进一步壳体膨胀,撕裂地壳引发的地震。只不过如果是地壳有直接通到地表的开口就是火山喷发。如果没有地壳的开口,没直接喷到地面上,那么它就是地震。类似的有汶川大地震的验证,汶川大地震后,有学者去震中现场专门到谷底里面看到,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是从山谷裂开,然后从地下喷发出很多滚烫的岩石,在地震之后山谷又慢慢愈合,这就说明地震是地下岩浆上涌。而且曾雄飞老师他用科学仪器特别探明汶川地震震中区域地下的岩浆上涌形成的岩浆通道,是有大量的探测数据所证明的。所以说栾巨庆先生的地震塌陷地震理论是与实际的预测和验证是不太相符的。

       从现在看,更多的应该是三星一线引起的岩浆上涌引发的膨胀性的地震,这也是跟一些地质学者提出的地球膨胀理论是相一致的。地球早期是个小的星体,它的尺寸是跟月球是类似的,只不过地球的内部有大量的铀、钍等这种放射性元素,在长期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受外界天体的影响,产生地壳内部的这些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然后在地壳上有产生裂缝,然后可能就不断的膨胀。那么最初地壳是只有现在陆地的这些面积,在不断的膨胀过程中,出现了后面的这些海洋区域的面积,这些也是被海洋地壳的年代所能证明的。所以我认为地震都是在地下的放射性核物质的膨胀,然后引发的这种膨胀性的地震。

       至于说为什么是受天体影响的,我认为确实可能是按照栾巨庆先生理论,电磁作用引发地震,可能是这样的。因为按照传统的引力理论来说,除了月球和太阳有对地球有较大的引力潮汐作用之外,其他的太阳系中的行星、小行星、彗星,以及更不要说这种太阳系外的遥远到几十光年几百光年的这种恒星对于地球是不可能有引力作用的。但从我这几年的预测和验证实践有发现,他们确实是起作用。那么这种作用是什么?这也是我一直在跟一些天文学、物理学等相关学者进行探讨的,有可能是一是像栾巨庆先生提出的电磁论,他们星体三星一线的时候有特殊的电磁作用,还是说是像与任振球先生合作的万金华老师提出的非经典引力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去探讨。

       从电磁论的来看,是否是有这样的一种强射电源,这我觉得是可能的。从最新的天文学的发现来看,月球虽然在可见光波段反射太阳光,是相对比太阳相对弱的,但是在射电波段确实比太阳还强10倍,甚至是百倍的。那么这些数据证明,如果要是能有证明星体跟月球冲合的时候,也会有比较强的这种射线,进一步的射线加强,那么有可能这些射线会穿透地壳,引发地壳下的放射性元素的进一步的激变,引发地震,我想这是可能的,震前是有放射性的气体氡气的大量释放的,也有辐射产生的大量水汽蒸发出来。当然这是需要跟天文,射电天文方面的天体物理学家合作来进一步的测试和验证的。

另外一个栾巨庆先生在地震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发现贡献,他提出了59年大震周期,中国的59年大震周期,他是基于土、木、水三星的会合周期所提出来的。这是他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2010年的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黄皮书上发布的论文。特别指出了依据59年大震周期,7级以上的大震周期,特别指出了在2011年又会有四川的安康附近会有大地震,然后2025年会是1966年邢台大地震的复发,59年周期,那么由1976年唐山地震可能就是在2035年会可能京津唐地区也会发生大地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长期大震预测。

所以我也比较关注,特别用相关的数据来去做拓展性的验证,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一个是更长时间,更长周期,就是把他所提到的最早的是1966年再往前推一个1907年或者都是19世纪以来的,那么我更往前推几个周期,来看中国历史上的这种大震是否也符合这样的59年周期。再一个就是把震级下放,就是从7级以上的大震下到6级甚至5级,按照这种地震的目录去看是否有这样的周期。从这两年的监测和验证看,历史数据这些验证看,确实是到6级以上甚至5级以上,都会有这种59年左右的这样的一个大的周期。我把相关的预测和验证也写成了一个论文,提交到今年的中国地震预报论坛征文上去,从这些预测验证看,近几年的国内的6级以上地震都有对应的59年到60年的周期,这种前面的一次周期震。由此我也向相关的专家提供预测建议,是把还没有发震的几个区域作为后面重点监测6级以上大震的区域。

在这些研究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在栾巨庆先生的思想的影响下,使我进入到一个相对专业的阶段,就从一个业余的爱好者变成了一个在天文地震预测领域的相对专业的学者。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跟做天文地震相关的其他的学者也有过很好的接触和合作,也得到他们的很多指点。包括写过《天文地震学》,《天文地震概论》的徐道一老师,包括云南天文台的胡辉老师,上海天文台的李正心老师,中国天文台的韩延本老师,以及他的学生尹志强老师等等,很多人的这种支持和交流,使我对相关领域能有进一步的学习和认知。

总的来看,中国在天文地震这方面应该是说是领先于全球的,中国古代2000多年前就已指出了天文与地震的关系,到盛唐时期的《开元占经》里就有较系统的天文地震预测理论总结,不但是在栾巨庆先生他们那个时代,现在我们在继承之后,也可以说是领先全球的,可以提前几个月甚至一年按照天文数据按天做出较为准确的全球的5级以上地震预测(一年数千次5级以上地震,大多地震学者都以为是随机发震的,无规律的),也能指出6-7级以上强震可能发震时间、区域(少数陆地大震只有中期预测,短临预测较少)。

当然在中国现在,地震预测不被认可看好,但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人们认识到天文、地震与气候的紧密联系,并且通过我们的方法的普及应用,能够更好的做好地震灾害的预测预防,为国家的防震减灾事业作出贡献。

天文地震预测的好处是一种能够做长期、中期和短临预测相结合的方法,但不足就是现在还没办法找出主震方向,当然这可能还只是我没有掌握更进一步的准确的发震规律。希望通过未来几年的努力,至少是在2025年邢台大震之前能够做好准备,这也是算对栾巨庆先生一辈子做天文地震预测的一种回馈,是作为我们后进学者为先人续绝学做的一个努力。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使世界重新认知中国的古代天文学和地震关系,也能够重新给予中国应有的科学的地位。这是我对栾巨庆先生的一个纪念,也是我们天文地震学的一个发展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