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删除用户
高国梁
发布于 2024-02-09 / 943 阅读
3

三代地心天象图

感谢栾巨庆先生创作了第一代手绘的地心天象图!以下是栾巨庆自传中关于地心天象图的创作过程:

(二) 专作长期天气预报的视赤经、地心距、地心天象图

我二十四岁,全国解放、工人、农民翻身做主、尤其是党鼓励工人发明创造,我想尽快的解决长期天气预报,贡献给党和人民(这一志愿至1985年,中国农科院将我作的1985年我国四大流域长期天气预报,选入《农业科技要闻选编》第一集、作为国庆35周年献礼书才得实现)。我也认为:要作异常的天气预测,需先掌握天气异变规律,即从天气历史中是否能得出“有了相似的天象,就有相似的天气”这一结论。但按我祖父所想,必须亲自记录两百四十年的天气和天象实况,方能着手对照。

但我认为:已知“光绪之旱”“崇祯之旱”相聚两百四十年;为什么不画出这两年的天象图两相对照呢?

我的这个想法虽然是对的,但要画一张几百年前日、月、行星运动轨迹图,还要将行星的复杂运动显亦出来,就困难重重了,我为了走近路、四处翻阅书籍。

在天文书籍上,第一是日心体系图,此图较简单,计算也容易,但缺点是:图上只是五大行星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圆形轨道,但不能将行星的复杂运动和地球的角度明显的反映出来(见书17页)。

第二是视赤经、视赤纬地心天象图;此图是人在地球上,从侧面看五大行星的视运动,虽然还不能将行星与地球的距离及复杂的运行反映出来,但要计算一年中太阳系的每个行星每日的运动数据,是相当困难。

为此我曾向某高等院校的有关教授请教,他这样的劝告我:“计算一年的日、月、行星每天的方位数据,需要八个人一年的时间(用手摇计算机、那时还没有电子计算机),关于计算的方法,你自学到大学水平后,我可以教你计算,据我所知天文与气象并没有任何关系,说实在的你不必在这方面下功夫。”

我也深知这位教授说的全是实话,也是合乎书本上的论断,但对我来说是什么滋味,是可想而知的,显然这是一瓢最凉的水!但我认为我已经创造了假说,我也给日、月、行星作了分工,天象图这是第三步工作,这样看来还是不能走现成的旧路,也要革新。

但是我一个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自学到大学的水平的工人能否再“革”天文的“新”?

要革新必须先找到旧事物的缺点,也必须先学会旧事物,掌握旧事物才能谈到有所创新。

为此我又重新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知识。

张衡的浑天仪,僧一行的首次测量子午线,郭守敬算出一年的长为365.2425日与现代只差0.0003日=25秒。这些人都没有上过大学,为什么能有超世界水平的贡献?他们的创新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认为,只要专心,一定能画出自己所想的天文图。

我是一个钳工,平时与机械图打交道,在机械图的六面图的启发下,(注六面图:顶、俯、左、右、前、后视图、俯视即在上面向下看的机件面。)才想到要画一张能反应行星复杂运动的图,必定是俯视图,因为地球与太阳、行星都是在同一个黄道面上运转。因此彼此之间,都是从侧面看侧面,所以才看不到它们的运动全局,例如手掌面向自己,可看清五指的界限和掌纹,若从手掌的侧面,则什么也看不清是一样的道理。为此我决定画一张俯视图。但是画图前就需要计算,这样的图当然要比上述的两种图的计算还要困难,此时要学计算,按我当时的水平,还没有学的资格,怎么办?经过深思熟虑,认为自古至今,天文体系是不断的革新,但按这些学说都不能画出专作长期天气预报的天象图,假设能有画这样天象图的天文体系,也就能按这体系的运动,算出行星的运动数据,也就画出了理想的天象图。最后我认为这是当时的唯一的办法,就开始了按以实际观测的天象,采取了各天文学说的一部分,假设了一个地心新体系的假说如下:

(一) 恒星还是恒星不动。

(二) 地球只有自转、没有公转、它与太阳更换了地位。地球的自转、产生恒星和日、月、行星的周日运动,由于地球每昼夜自转360°还要多转将近1°(在一年365天中都要多转一周,形成恒星的周年运动。

(三) 内行星(金、水两星)除绕太阳公转外,还要随太阳绕地球转。

(四) 外行星(火、木、土星)除绕太阳公转外,还与太阳保持一定的距离,随太阳的运动而运行,形成一年的“冲、合、逆、顺、留”等复杂运运动。

(五) 太阳按黄道运行,形成地球上一年四季与昼夜的长短。

(六) 月亮按白道运行,形成朔望等现象。

(七) 它们的运行速度都按“日心”数据计算。

当时是1951年12月7日,正是金星西大距的时期,就以金星为例,介绍如何制图(制图之时在名词上有不明之处可参看书第6页)。

(1) 地球的位置——取一张4开的纸,先画中心十字线,十字线中心为地球位置。

(2) 黄道圈——用10公厘为一天文单位(即日地距离)为半径,以地心为中心,画一圆圈,即黄道线,为太阳运行之轨道。

(3) 太阳的位置——为农业生产作预报,按24节气为宜,又因24节气都有一定的黄道位置。例如:春分点为0°,夏至点为90°秋分点为180°,冬至点为270°;即每隔15°即一个节气,当时12月7日正是大雪节气,太阳当然是255°。

(4) 金星的位置——12月7日这天在日出前3时12分便出现东方(但被晨雾所遮看不见)日出时测量它与太阳角距为48°,此谓西大距、它的视赤经为255°-48°=207°

(5) 金星与地球的距离——已知金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0.723公厘的直径,立一足于太阳的位置,与地与金之直线相交之处,即金星与地球的距离,亦是金星所在的太阳黄经的位置。再用角度尺量金星的日黄经度数即得131°(见图一)之红线。以上是计算金星运行的基本数。再求到冬至时太阳与金星的位置。

(6) 已知12月7日金星的太阳黄经为132°,金星每日平均绕太阳公转约1.6021°由大雪至冬至(7月12时大雪22日6时冬至)共15日、金星共运行1.6021×15=24°原日心黄经为132°+24°=156°,太阳22日在270°。再由270°(太阳中心画一条向外156°的直线,然后再用金星与太阳距离0.723公厘的圆规在直线上交点处即金星冬至的位置。从地球上看为视赤经225°。(其他节气类推便画出金星一年的运行图。其他行星也是如此,只有木星的日心距为5.2,土星为9.56,若按实数则一开的大纸也画不开,因此须要缩小日心距的距离,即把黄道圈缩小(见书第十三页)虽然比数缩小,但其方位不变。

有了假设的天象图(见图2)便有了作长期天气预报的依据。此图完成于1952年1月份,还是我三弟栾华庆按我假设的地心体系,画出了金星这年的运行图,在画图时也克服了如何安排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求出它们的运行规律,也是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试验才得成功。

有了此制图方法,就画出了光绪与崇祯之旱的天象图,虽然在计算机上不精确,但是以证实我祖父所设想的“有相似的天象,就有相似的天气”和“天气旱涝有约二百四十年的大周期”,是正确的。

当时我虽然画出这两次特大干旱的行星周期是237年,但由于我的计算不是高等院校的正规计算,又没有这两次特旱的华北各省的天气记载,因此还不敢自信。直至1979年从北京天文馆借到《太阳、行星黄经表》(外文正式出版的书)根据此表又重新画了天象图;又至1980年南京地理所,徐进之先生,送给我《我国历史天气记载》又与黄河流域的干旱记载对上后,才写出《明清黄河流域两次特大干旱的天象分析》(见书68页)才总结出行星会合大周期是237年,黄河流域特大干旱周期也是237年,此是后话下面再介绍。

图2  1875年北半球地心天象图

 上图2 1875年北半球地心天象图为栾巨庆先生《长期气象预报研究》1974年手稿中手绘

 

上图2009年地心天象图,为栾巨庆先生《星体运动与长期天气地震预测》第二卷(2012年)手绘。

感谢沈晓亮、录红勋做了第二代地心天象图,从1900-2050年每年的地心天象图!可惜原网址打不开了。

感谢张易聪、殷红武老师做了第三代地心天象图,可以查询每天的地心天象图!http://www.txrjkj.com/dixintianxiang/#/

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也请各位网友都学习参与长期天气地震预测研究!